职业教育参与乡村振兴要做实“四个转变”
发布时间:2020-11-15 人气: 来源:未知
实施乡村振兴战略,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,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、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,是新时代做好“三农”工作的总抓手。职业教育发展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一项重要内容,在服务精准脱贫、质量兴农、文化传承、就业创业等方面,都扮演着重要角色。如何进一步发挥职业教育作用,提升其服务乡村振兴的针对性和实效性,要从服务观念、力量整合、育人方式、文化传承等方面进行深入思考。
在服务观念上,由常规服务向智力支持转变。当前,多数职业院校通常采取“三下乡”、志愿服务等社会实践活动参与服务乡村振兴建设,方式较为单一,学校的办学特点和社会功用并未得到有效发挥。职业教育应更多担负起决策咨询服务、提供智力资源的作用。首先,要成立智库。根据地域特点,依托国家的决策规划寻找新课题,把研究根植于服务本地乡村振兴的实践,在实践中寻找研究方向,不断拓宽研究广度和深度,为乡村振兴提出针对性、实用性措施。其次,要提供咨询。在充分认清乡村振兴工作的艰巨性、复杂性和紧迫性基础上,利用专业优势开展问诊把脉,找准工作切入点。再次,要蹲点指导。结合学校办学特色优势,组建专家团队,选定乡村振兴试点区域开展深度调研活动,并针对调研情况,进行客观分析和前瞻性研究,为乡村振兴提供针对性强、准确度高的咨询服务。
在力量整合上,由单打独斗向多方共融转变。职业教育作为衔接学校教育和社会发展的桥梁纽带,其区域性和行业性的特征,赋予了它在服务乡村振兴战略上的独特优势。一是整合校内力量。将服务乡村振兴作为重点工作,建立健全实施乡村振兴工作领导责任制。积极构建校地人才培养合作与交流机制,通过政策上鼓励、物质上奖励、职称上激励,促进人才、技术等创新要素向农业领域流动。二是聚合行业资源。利用行业特点,主动搭建好信息发布平台、活动交流平台、就业促进平台、专业研讨平台、创新协作平台,联合其他相关高校、行业协会、涉农单位等部门和科研机构,组建农业科技创新联盟和技术指导服务团队,主动承担地方政府部门科研课题,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。三是联合校地共治。充分发挥产业、项目、人力等资源优势,探索建立农业技术推广团队,健全教师驻村对口联系服务制度,建设技能大师工作室培养示范基地,鼓励学校专业技术人员在农村生产一线开展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,进一步拓展合作领域,扩大合作成果,推进成果转化。
在育人方式上,由同质培育向精准培养转变。乡村振兴,农民是主体,人才是关键。职业院校作为乡村振兴人才的重要培养与输出基地,如何精准对接农业产业项目及从业农民,实施规范化、精准化、实践性、持续性培训,是解决乡村振兴人才问题的重要途径。一是强化思维培养。在培育过程中,结合本地乡村振兴项目、政策以及职教学生在乡村振兴中涌现出的典型案例等素材,转变传统教学模式,拓展教育实践活动形式,强化学生服务乡村振兴的意识,增强自愿投身建设乡村的认同感。二是强化技能培养。有针对性地设置乡村振兴课堂教学内容,科学合理安排培育体系,使之从专业设置、教学内容、招生政策、技能比拼等方面都要与乡村振兴战略进行全面融合,从而确保专业人才培养的实效性。三是强化创新培养。职业院校应结合自身办学特色、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情况等,构建多层次的创新创业教育形式,依托各类乡村振兴实践平台,积极联通创业路径。四是强化本土人才培训。紧紧围绕乡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现实需求,量身定制一系列“本土化定向”培训服务项目,增强培训服务的效果。
在文化传承上,由物质塑形向文化铸魂转变。乡村振兴既要物质塑形,也要文化铸魂。职业教育有着得天独厚的文化优势和人才优势,要主动推进乡村文化繁荣发展,为乡村振兴注入文化动力。首先,注重挖掘已有的优秀文化资源。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,深入发掘每个乡村的各自闪光点,并提炼出符合本村实际的思想观念、人文精神、道德规范和乡规民约,赋予乡村文化新的时代内涵和表现形式,为乡村振兴提供精神激励和道德滋养。其次,注重提取潜在的文化附加值。利用自身专业优势,加大文化创意与农业资源深度融合,为农业资源赋予设计、符号等精神文化内涵,助推提升农产品的文化附加值,培育特色农业品牌产品,形成农村特色文化产业。再次,注重补充外来的优秀文化。集聚和整合优势文化资源,通过“文化下乡”方式,把“送文化”“种文化”有机结合起来,从而更好地满足广大群众多样化的文化生活需求,使之在先进文化的熏陶浸染中形成正确的世界观、人生观和价值观。